拨号18914489393
产品目录
展开

你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
技术文章

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
技术文章
浏览次数:60
超声波细胞破碎仪(又称超声破碎仪、超声匀浆机)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破碎细胞、细胞器或生物大分子的实验室设备,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、分子生物学、微生物学等领域。其工作原理核心是超声波的空化作用,辅以机械振动和剪切效应,共同实现对生物样本的破碎。
 
一、基础:超声波的产生与传输
 
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(人耳不可闻),其产生依赖于设备的换能器(核心部件),具体过程如下:
 
电信号转换:仪器的高频信号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(通常为20~60kHz,可调节)的高频交流电信号。
 
机械能转化:该电信号传输至压电陶瓷换能器(如钛酸钡、锆钛酸铅)。压电陶瓷具有“压电效应”——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振动,从而将高频电信号转化为高频机械振动(即超声波振动)。
 
振动放大与传输:换能器的振动通过变幅杆(振幅放大器)进行放大(振幅从几微米增至几十微米),最终传递至插入样品中的超声探头(如钛合金探头,硬度高、耐磨损)。
 
超声波传入样品:探头的高频振动直接作用于周围的液体样品,使超声波在液体中以纵波形式传播(介质粒子沿声波传播方向往复振动)。
 
二、核心:空化效应(CavitationEffect)
 
空化效应是超声波破碎细胞的主要机制,指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,因压力周期性变化而产生大量微小气泡(空化泡),并经历“形成→生长→急剧崩溃”的过程,释放巨大能量作用于细胞。具体分为三个阶段:
 
1.空化泡的形成(成核阶段)
 
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,会产生周期性的压力波动:
 
当压力处于“负压相”时,液体中的局部压力低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,液体内部的微小气泡(如溶解的气体、杂质表面的气泡)会迅速膨胀,形成肉眼不可见的“空化泡”(直径通常为1~100μm)。
 
当压力切换至“正压相”时,空化泡受到周围液体的挤压而迅速收缩。
 
2.空化泡的崩溃(溃灭阶段)
 
在高频压力波动下,空化泡的膨胀与收缩会不断加剧,最终在正压相时急剧崩溃(崩溃时间仅为10⁻⁹~10⁻⁶秒)。崩溃瞬间会产生三个关键效应,直接作用于细胞:
 
局部高温高压:空化泡崩溃时,泡内气体被剧烈压缩,瞬间产生5000K以上的高温和数百个大气压的高压,形成微小的“热点”。这种极端环境可破坏细胞的脂质膜、蛋白质结构,甚至使周围液体产生局部微流。
 
冲击波与微射流:崩溃过程中会向周围液体发射强烈的冲击波(压力梯度可达10⁸Pa/m),同时空化泡周围的液体高速涌入泡内,形成时速可达100m/s以上的微射流。冲击波和微射流会对细胞产生剧烈的机械冲击和剪切力,直接撕裂细胞膜或细胞壁。
 
自由基产生:极端高温下,空化泡内的水分子可能发生裂解,产生・OH(羟基自由基)、・H(氢自由基)等活性氧自由基。这些自由基虽不是破碎细胞的主要因素,但可能氧化细胞内的蛋白质、核酸等生物大分子,辅助细胞结构的破坏。
 
三、辅助:机械振动与剪切效应
 
除空化效应外,超声波的直接机械作用也会辅助细胞破碎:
 
高频振动剪切:超声探头的高频振动(20~60kHz)会直接带动周围液体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,使液体中的细胞受到反复的拉伸、压缩和剪切作用,导致细胞膜的物理性破裂。
 
湍流与摩擦:超声波传播时在液体中形成湍流,细胞在湍流中相互碰撞、摩擦,进一步加剧细胞结构的破坏。
 
四、总结:破碎过程的协同作用
 
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的工作是空化效应、机械振动、剪切效应的协同结果:
 
高频超声波通过探头传入样品,引发空化泡的形成与崩溃;
 
空化泡崩溃产生的高温高压、冲击波和微射流是破碎细胞的核心动力,直接破坏细胞膜/壁;
 
探头的机械振动和液体湍流产生的剪切力、碰撞力辅助破碎,确保样本均匀。
 
这种协同作用使得超声破碎仪既能高效破碎细菌、酵母、植物细胞、动物组织等各类生物样本,又能灵活调节功率、频率、作用时间等参数,适应不同样本的破碎需求(如温和提取蛋白质vs彻底破碎细胞释放核酸)。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
联系我们

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中路68号 传真:86-025-87132665 Email:njymnl17@163.com
24小时在线客服,为您服务!

版权所有 © 2025 南京以马内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备案号:苏ICP备11020524号-3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.xml

在线咨询
QQ客服
QQ:727270821
电话咨询
86-025-87132665/66918106
关注微信